《易》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不同物种之间存在能量信息的交换,但这种能量信息的交换必须以物种的本性为前提。
王充提出,因为这种运气之灾不由政治造成,所以其应对方式是不改政治,保持政治的稳定性,不轻易改变现行政策。……由此言之,教之行废,国之安危,皆在命时,非人力也。
如,变复之家认为君主用刑非时,(天)则寒。他首先指出王朝的命运是一种不为人意志转移的治期命期:世谓古人君贤,则道德施行,施行则功成治安。(《寒温》)王充对此并不否认:夫比寒温于风云,齐喜怒于龙虎,同气共类,动相招致,可矣(《寒温》)。凡变复之道,所以能相感动者,以物类也。他亦伸张后者代言天意、借天伸民、传承圣贤的心意,提醒君主应重视其意见。
并且,干旱、洪水、地震、蝗灾等灾害会严重损害民众的生计。他认为,虎啸则山谷起风,龙兴则成云下雨,这都是特定事物之间、一定范围之内的物类相感现象。 一本体,在中国哲学语境中是指和一切现象对称的最高抽象存在,它是宇宙万有之源或本质。
熊十力说:学不究体,自人生论言之,无有归宿。人若反身见道,生命便如仙境(天台路、碧霞池)或桃花源般美好,生死得以超越,痛苦得以消解,浮躁得以安宁,身心得以安顿。今年中秋节月亮被阴云遮蔽。王阳明也不例外,他经常用诗歌宣讲其心学本体,这类诗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。
与其说是景物的优美,不如说是诗人见道之后心境的闲适和快意,是良知观照下的移情(笔者按:龙场悟道时,阳明尚未提出良知说,但作为心灵本体,其意早已有之。 二王阳明以诗的形式进行本体言说,此类诗歌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。
所以识本体成为人生第一要事,成为幸福之源和终极归宿。吾心自有光明月,千古团圆永无缺。后来阳明认为以心或天理指称本体固然可以,但易使学者杂入程、朱旧见,解释起来费却多少辞说,于是又拈出良知二字作为本体的别名本体虽是形上的存在,但宇宙万有都是它的发生和流行,它决定着万物的本质。
良知二字诀,就如同道家修仙所用的参同契。至理匪外得,譬犹镜本明,外尘荡瑕垢,镜体自寂然。本体不是外求得来的,需要反求自身而得。今年中秋节月亮被阴云遮蔽。
第四首是说,良知作为本体无声无臭,是形而上者,但它却是世间万有产生的根基。王阳明还以参同契无尽藏等词语来象喻良知本体,如《咏良知四首示诸生》其二、其四:问君何事日憧憧?烦恼场中错用功。
(《十力语要》)本体不明,则人生无归属感。人若能反身认识到这一点,便会随时赏心,随地而乐,不必有待于中秋美景才尽兴。
心本体如明镜,虽蒙外垢遮盖,但其明性未失。明明贤圣训,请君勿与谖。说与世人浑不信,却从身外觅神仙。良知既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,也是伦理道德的终极来源。认识到这一点,良知就成为人的真头面无尽藏定盘针参同契。无声无臭独知时,此是乾坤万有基。
本体明,人生意义顿显,心灵得以安顿。本体虽难以言说,但为了传道,还必须要说,怎么办呢?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诗意的讲解,便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。
良知才是吾人至乐之乡,快乐与否并不取决于人生顺境或逆境。人力免结构,天巧谢雕凿。
总之,王阳明的本体诗学不仅成为哲学的言说方式,在中国诗学史上也打开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心灵境界,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。如他初被贬至贵州龙场时,无处安身,只得寄居于山中荒洞,生活极为艰苦,但悟道之后的王阳明却这样描写他的穴居生活:童仆自相语,洞居颇不恶。
其意是说,道内在于心,人道合一便永远不会孤独,自行自止,均自由无碍,何必再从邻居、朋友那里寻找温暖呢?如果反身见道,便如同传说中的刘晨、阮肇所进入的天台仙境(典出南朝刘义庆《幽明录》)。这是个自然天成的家啊,住在这里安静而又快乐。用诗歌的形式讲学,原是理学家的传统。世人不信我这些话,他们放着自家良知(神仙)不认,却去骑驴觅驴,从身外另找神仙。
庸人不知自家本有无尽的宝藏——良知,却去沿门讨饭,像个贫儿。(作者:武道房,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) 进入专题: 王阳明 本体说 。
抛却自家无尽藏,沿门持钵效贫儿。本体作为宇宙的大本大源,是宋明理学的最高范畴。
所以,王阳明的写景诗,即使是他在人生最困难的谪居时期所写的诗,也无不充溢着一种盎然的生趣和生命的欣喜。其意是说,渴饮饥食,行止坐卧,一切听从良知的安排,自己不要妄作主张,这样才是神仙生活。
根源未濬植,枝派宁先蕃?谓胜通夕话,义利分毫间。(《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》其二)在这个石洞里,清泉傍锅灶而飞落,云雾缭绕,在洞口形成天然的帷幕。第二首是说,你为什么心神不安呢,乃是因为在人生烦恼场中用错了功夫。阳明认为,孔子说的克己、孟子说的反身,其本义乃是要求人们反身自求人人固有之心本体。
亦如同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,而且还无需向渔夫寻问渡口,只需反身自求即可达到。王阳明有时用仙境神仙桃花源形容见道(本体)后的美好。
熊十力说:学不究体,自人生论言之,无有归宿。从邵雍的击壤体开始,理学家即有以诗讲学的风气,邵雍也因此成为诗人中的道学家,道学家中的诗人。
本体好比是树根,现象世界好比是从本体中发出的枝叶。其一,将抽象的不可以闻见的形上存在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诗意言说。